這陣子,我的皮膚疹老是反覆發作、無法治癒,醫師說我是過敏性異位性皮膚炎,

剛好就在網路上看到這則醫訊,貼上來給有需要的人也看看吧!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炎夏烈日當空,葉小姐進入診間中頻頻拭汗,這對許多容易流汗的人都應該有這種經驗所苦惱。每每夏日連日梅雨後再度轉晴時,天氣持續增溫,每多易流汗,一但流汗多,又沒適時沖洗去汗漬並換洗乾淨衣物時,往往汗斑濕疹因此復發,特別是在太陽底下及較濕熱環境中工作的人們,特別易產生「濕疹」及汗斑,一般民眾都是就診於皮膚科,但是吃藥打針加上塗皮膚科用藥都沒有明顯的療效時,不訪試試中醫的藥浴法,如此又可治療濕疹又可享受人生,其實也可以不用長期吃藥(西藥或中藥),又可以享受一下20分鐘的泡澡樂趣,因為一般濕疹病患都被叮嚀儘量不要「泡澡」,這對人生又失去一項享受的樂趣。


今天,就讓我們由中醫觀點來看看如何照顧「濕疹」問題。
以下資料,感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  中醫科  郭威均醫師提供



西醫觀點


「濕疹」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,由西醫觀點可分為急性和慢性。本病病因尚未明瞭,一般認為過敏體質是發病的主要原因,外界各種激發的因素是發病或加劇的誘因。急性皮疹如經適當治療,可在1~2周內治癒。如果治療不當,反覆發作,轉為慢性,病程可遷延數月至數年。


一、急性濕疹:起病急,可發於身體各部,但常見於前額、眼皮、頰部、耳鼻、四肢的曲側、腋窩、膕窩、女性乳房下皺折處、陰囊、女陰和肛周,呈對稱性、瀰漫性和多形性,表現為皮膚潮紅、出現疹子、水泡、脫皮紅斑、丘疹、瘡疹、糜爛、滲液和結痂、有點濕濕黏黏的,邊界不清,炎症反應明顯,癢或灼痛。也可有發熱和全身不適。


二、慢性濕疹:多從急性演變而來,也有開始即為慢性者,但在病程中,有時亦呈急性症狀。多見於頭面部、肘窩、小腿、陰囊等處,常局限於某一部位,皮損增厚粗糙,皮膚呈現比較乾燥、粗糙、有破裂或脫皮、鱗屑的變化。苔蘚樣變、脫痟、色素沉著等,邊界清楚,劇癢。


三.常見的濕疹類型:


1.異位性濕疹 (Atopic Eczema):
 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濕疹,患者的臉頰、手、腳及皮膚摺疊等地方會皮膚乾燥、痕癢、紅腫,此外亦會有水疱,滲膿、結痂和變厚等現象。此病的成因目前仍然不明,但可能是患者對環境中的某些物質過敏而導致,而這些物質本身是對人無害的;另外,亦估計此病與遺傳有關。大部分患者有個人或家庭性的敏感、哮喘和枯草熱等病。病人涉及不同年齡人士,但以 5 歲以下小童為最多,大部分小童患者的病情都是輕微的,而約有六成患者會在青少年期間痊癒。治療的方法主要是用藥物如潤膚劑類固醇藥膏等。


2.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(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):
       
這是因為皮膚長期接觸過敏原而產生的過敏反應,它可使皮膚出現痕癢及紅疹等徵狀。這些過敏原本是無害的物質,而常見的過敏原有橡膠、香水、鎳 (皮帶扣、牛仔褲鈕,耳環常用的物質)。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是避免接觸過敏原。


3.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 (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):


這是因為皮膚長期接觸一些刺激物質 (如肥皂、洗潔劑、化學品等)而引起的反應,患者會出現皮膚乾燥、紅班、水疱、痕癢等症狀。常見的患處是雙手,俗稱「主婦手」。有效的處理方法是避免接觸刺激物品,或接觸時穿上保護手套或衣物;一些患者亦需要加上藥物治療,如類固醇藥膏。


4.小兒脂溢性濕疹 (Infanrile Seborrhoeic Eczema):


患者通常是 1 歲以下的嬰兒,而引起的原因不明。通常會先在頭皮或大腿內側等位置出現,再而擴散至其他範圍 (如面部),患處會出現紅疹、結痂,亦會有黃色的蘚屑黏著頭皮,但患者卻不會有痕癢和疼痛等不適。此病通常會在幾個月後痊癒或於兩歲前自動消失,而使用潤膚劑亦會減輕病情。


5.成人脂溢性濕疹 (Adult Seborrhoeic Eczema):
患者通常介乎 20 至 40 歲之間,而病人初期會有頭皮屑出現,再而擴散至面部、耳及胸口等地方。患處會呈現紅腫及皮屑脫落,此病與瓶形酵母菌的出現有關,需要時可用一些抗真菌藥物治療。 


中醫理念


中醫認為,急性濕疹的發生常兼有內、外之因。內因多為患者素體血熱,或因飲食不節傷及脾胃,或因涉水淋雨,濕邪困脾,則水濕停滯,濕熱內蘊;外因多為風邪所侵,風、濕、熱三邪搏於肌膚,以致血行不暢,營衛失和而發病。慢性者則多由急性濕疹反覆發作,病久邪深,濕鬱化火,耗傷津血,以致血虛生風化燥,肌膚失養所引起。亦有情志憂鬱陰血虧損者,或過食幸辣食物,燥火傷陰而發。


一、病因:濕疹發生原因很多,主要是內在與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誘發。
1.內在因素包括:遺傳過敏體質、新陳代謝障礙、內分泌失調、精神因素等。
2.外在因素則包括:氣候、空氣、食物、環境中致敏物如花粉、灰塵、動物毛、清潔劑等。中醫沒有“濕疹”病名,但根據發病部位不同,而有“奶癬”、“旋耳瘡”、“四彎風”、“繡球風”等病名記載,相當於現代醫學的“嬰兒濕疹”、“耳周濕疹”、“異位性濕疹”、“陰囊濕疹”等,全身性皮疹則稱為“浸淫瘡”。


中醫認為濕疹主要是風、濕、熱引起。清代《醫宗金鑑‧外科心法要訣》中概括了濕疹的病因病機是:“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”。由於先天體質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,導致脾虛濕困,濕鬱久易化熱,進而耗血傷陰,化燥生風。由於濕邪黏膩重濁,故病情遷延,反覆發作。


二、辨證論治基本上分為三型:
1. 濕熱型: 相當於急性濕疹或慢性濕疹急性發作。
(1)患部證狀:皮膚潮紅掀熱腫脹,繼而紅疹成片或水疱密集,有滲出液,劇烈搔癢。常因搔抓造成繼發感染,行成小膿疱。患者有身熱心煩,口渴欲飲,便秘,小便黃等症狀。
(2)治療原則:此因濕熱互結,發於肌表。以清熱利濕,袪風止癢為主。
(3)常用方劑:方用消風散、龍膽瀉肝湯。
(4)常用藥物:如黃芩、黃柏、苦參、金銀花、土茯苓、牡丹皮、白茅根、蒲公英、澤瀉等。


2. 濕阻型:常見於亞急性濕疹。
(1)患部證狀:皮疹以丘疹或小水泡為主,潮紅較輕,水腫明顯,搔癢抓破後糜爛滲出液較多。患者常伴有身倦乏力、胸脘痞悶、腹脹、納差、大便軟或溏等症。
(2)治療原則:此為脾虛運化失職,濕阻於內。治療以健脾益氣,清熱利濕為主。
(3)常用方劑: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。
(4)常用藥物:如薏苡仁、白朮、蒼朮、滑石、豬苓等。


3.血虛風燥型:多見於慢性濕疹,病程日久。
(1)患部證狀:皮膚粗糙肥厚,有明顯搔癢,表面可有抓痕、血痂、苔癬化及色素沉著。患者多伴有身倦乏力、頭暈、下肢沉重等症狀。
(2)治療原則:此為血虛風燥,肌膚失癢。治以健脾養血,祛風潤燥為主。
(3)常用方劑:方用當歸飲子加減。
(4)常用藥物:如當歸、丹參、生地、白芍、茯苓、白鲜皮、蛇床子。
 
肆、衛教與護理

一、禁忌之物
1. 忌致敏食物及發濕、動血、動氣食物。注意腥發動火及致敏食物,如蛋、牛奶、魚、蝦、蟹、牛羊肉、鴨、鵝、花粉、食品添加物、防腐劑等。
2. 忌辛辣剌激食物。飲食宜清淡,忌肥甘厚味,避免辛辣剌激物如濃茶、咖啡、酒、菸、辣椒等。
3. 忌用過敏藥物。
4. 在日常生活預防及調理上,應避免接觸過敏原,如油漆、洗潔精、橡膠等。
5. 避免各種外界刺激,如曝過度曬陽光、熱水燙洗、用力搔抓等。
6. 衣著以棉質為佳,要寬鬆通氣利於排汗。
7. 此外,要避免過度精神緊張及疲勞,宜適度運動,增加免疫力。


二、宜食
由於本病患者多由火熱、濕邪之毒相互為患,故飲食宜以清淡為主,避免過敏食物。
平時飲食宜吃具有清熱解毒作用之品,用量宜斟酌。如︰綠豆、綠豆皮、黃瓜、苦瓜、冬瓜、絲瓜、黃瓜、瓠瓜、菊花、蕺菜、甜菜、金銀花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白扁豆、茯苓、金針、水芹、荸齊、蛇肉、鯽魚、烏魚、泥鰍。


三、藥浴
顧名思義,藥浴就是以藥物的湯汁加以沖洗或是泡澡,目的是藉由外洗的方法,達到去除皮膚受到溼熱因素的損害,所使用的藥物有苦參根、蛇床子、黃柏、百部、蒼朮、地膚子、白蘚皮、土茯苓,將以上藥物先行煮成湯汁,再將湯汁放在澡盆中泡澡,如不喜歡泡澡的民眾可將毛巾將湯汁沾起擦洗或淋浴。如此,每天擦洗,不消多日,濕疹惱人的症狀便能漸漸消除。便能在夏日去除濕疹百般騷擾苦楚了。希望各位民眾能過個清爽無負擔的夏天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