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,心情總有一股很悶的感覺


至今,我仍然無法覺悟「世間萬物本無常」的道理


所以,我只是個凡夫俗子而已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談「心靈環保」


人的心境,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感、刺激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,輕者覺得困擾,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。


如果,人人都能做好自我『心靈環保』的措施,遇到狀況發生時,便可「淺」則保持平靜、穩定,「深」則自主、自在。


依據『心靈環保』的原則,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,那就是保持身體、心理、精神的平衡與平常。


然而,一般人僅在意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,卻忽略了心理是否也健康,尤其會疏忽了保持「平常心」的精神修養。


因此,大多數的人在順境中尚能揮灑自如,似乎沒有不能克服的難題,一旦遇到逆境當前,便哀聲歎氣,不知如何自處了。這就是必須透過『心靈環保』的修為,才能做到「以平常心」來看待一切順境及逆境。


 


佛家強調因果觀念,所謂「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」,但是如果種瓜、種豆,不得其土,不順其時,不如其法,那麼種瓜未必就能得瓜,種豆也未必能得豆;因為,從「因」至「果」的過種,尚順有其他條件配合,稱之為「緣」。所以,事物的成敗,都必須「因、緣、果」三者具足。


 


「因果觀」必須配合「因緣論」,才是正確的現象論。從因到果,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,個人主觀的因素固然重要,外在客觀的困緣能否如我們所希望的,也極為重要,不論是自己因素或外在的困素,都充滿了不確定性,因此,我們只能做最好的努力,也要做最壞的打算。否則,過份樂觀或過份悲觀,都不是成健康的心態。


 


那麼要如何培養這種成熟健康的心境呢?有四個步驟:


一、 遇事要做正面的評估,避免作負面的預測;人生旅途總是起起落落,「起」是前進的過程,即使是「落」,那也是人生另一種前進的過程。


二、 要能逆向思考,如此才能勝而不驕,敗而不餒。當在成功的顛峰之際,便要有走向下坡的準備;當因為失敗而跌落至谷底時,也要有攀登下個顛峰的願景。


三、 凡事應當進退有度、收放自如,古人說:「達則兼善天下,窮則獨善其身」,也就是說,如果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,應該當仁不讓;萬一時運不濟,此路不通,就要養精蓄銳、候機待發。


四、 不論成敗,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慾,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、利益眾生的責任,這便是一個有智慧、有慈悲心的人。


 


然而,如果你只在字面上理解,只知在道理上認同,「心靈環保」的力量並不容易產生,必須輔以方法練習,才能奏效。


 


禪修就是相當有效的方法之一。剛開始時,可先練習放鬆身心,等到不再心猿意馬時,就可練習體驗身心的覺受,觀照自呼吸的大小、長短、深淺、涼暖等感覺,這能讓人內心平靜、安定、清明,若於此時忘卻身心的負擔,就能夠進入身心統一乃至身心與環境統一的境界了。


襌修的最高境界,是超越對立及統一,那便是無我無相而又不離諸相的境界。


 


在這個境界中,你除了能夠掌控自己的身心,更能包容他人的缺點,尊重他人的優點,同時能夠感受到個人的小我,是不能脫離大環境而獨立存在的,個人是有限的,大環境是無限的。如果能再進一步放下身心,不執著環境,就能達到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相」的境界,如此,不但能適應各種狀況,而且只要是對生有利益的事,都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,那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。


 


本篇文章作者為  聖嚴法師著作,書名:人間世 /  法鼓文化出版


Benny 法鼓文化同意Key上這篇文章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nny  的頭像
    Benny

    Benny 的五四三

    B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